上海將建第三機場了嗎 民航局發話了![]() 最近有兩個與城市機場有關的話題引發關注。為什么現在人這么關注出行的話題,因為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便捷的交通,現在國內很多城市在建第二第三機場了。 一是,交通部明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于今年6月底竣工, 9月底前投運。 二是,針對坊間流傳的“上海將建第三機場以及有關選址博弈”的消息,中國民航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經向有關部門了解,民航局沒有受理過上海第三機場選址的申請。 在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中,也沒有上海第三機場。 這意味著,北京即將成為繼上海后,中國第二個擁有兩個國際機場的城市;而上海的第三機場,至少在眼下,還并沒有眉目。 順著這個話題,一座城市到底應該配幾座機場(國際機場)? 01 沒有機場的蘇州 上海之所以要計劃建第三機場,主要是因為現有的虹橋機場、浦東機場的承載力已接近極限。 根據最初設計,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的客運總量為1.2億人次每年,但2018年這兩大機場的客運吞吐量已超過1.1億人次。建第三機場對上海而言,成了必須考慮的現實問題。 不過,說到上海的機場飽和,就不得不提到它的鄰居——一座機場也沒有的蘇州。 在航空領域,蘇州是一個尷尬的存在。盡管經濟體量在江蘇是多年的老大,但蘇州卻是省內為數不多的幾個沒有自己機場的城市之一。 坐擁18000+億GDP的城市,卻沒有一個自己的機場,放眼全球可能也是特例。 當然,沒有自己的機場,并不意味著蘇州人航空出行就不方便。畢竟,這是在經濟密度極高的長三角地區。沒有自己的機場,卻被其它城市的機場所包圍。 比如,從蘇州出發,無論是到無錫碩放機場還是到上海虹橋機場,車程在一小時左右都可以搞定,大巴、高鐵也很方便。 上海機場目前的繁忙程度,與蘇州的貢獻有不小關系。有說法稱,蘇州地區2014年全年流向上海兩大機場的客流量就超過3000萬人次,差不多占到后者總客運量的三分之一。 所以,上海要不要建第三機場,也可以換一種問法:蘇州何時建自己的機場?從發展趨勢看,未來蘇州自建機場的可能性,應該還是較大。 02 雙機場城市會越來越多 一個城市到底配幾個機場合適,這個不好直接量化。但是一個城市的航空吞吐量乃至機場的個數,確實是衡量城市實力的“硬核”指標之一。 如在國際上,洛杉磯、紐約都分別有三個機場;東京、巴黎、首爾也都是雙機場運營。最多的倫敦,甚至擁有由6個機場組成的機場群。 中國內地城市中,目前真正的雙機場城市,仍只有上海一個。北京雖然有首都國際機場和南苑機場兩個,但后者的流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。 比如2017年,兩者的旅客吞吐量合計突破 1 億人次。而前者達到了約 9578 萬人次,后者僅有595 萬人次。
待今年下半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入運行后,北京就成為名副其實的雙機場城市。成都的第二機場——天府國際機場,也預計將在2020年通航。屆時,中國將有三座雙機場城市。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坐落于北京市南部,將為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省北部及周邊的民眾提供服務。該機場航站樓面積達103萬平方米,由此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機場航站樓。 但是,雙機場城市還將繼續增加。目前除北京、成都外,在建第二機場的城市就還有青島、廈門、大連等。 不過,青島已經確定,新建的膠東機場啟用后,現有的流亭機場將關停。 動議建設第二機場的城市,還有廣州、三亞等。另外,重慶相關部門去年也曾表示,已啟動建設第二國際機場的前期規劃。 當然,未來中國第一個三機場城市,還是上海的可能性最大。 03 機場流量不再由頂級城市壟斷 客、貨吞吐量,是衡量一個機場實力的最主要指標。 據2018年的數據,中國目前客流量一億人次以上的只有北京首都機場。 5000萬以上的,還有上海浦東、廣州白云、成都雙流。同時上海也是唯一一個擁有兩座吞吐量全國前十強機場的城市。
來源:航空數據控 按照地域分布,吞吐量前十名中,有六個機場位于東部,其它四個都位于西部。中部地區表現最好的鄭州新鄭機場也只排到了第12名。 這種分布,不能完全用經濟基礎來衡量。也與當地民眾出行對于航空的依賴程度有關,或者說與航空在當地交通工具中的強勢指數有關。 比如,成都的航空流量能夠多年穩居全國第四,除了人口腹地因素,也與區域內高鐵交通不夠發達有關。 而鄭州、武漢這兩大中部城市,恰恰都是全國高鐵樞紐。發達的鐵路交通特別是高鐵網絡,分流了一部分航空客流。 未來,隨州城鎮化繼續推進,以及消費升級,中國頂級城市的航空客流,還將有一個可以預期的上升空間。 不過,越來越多的普通地級市開始啟動通用機場建設,也意味著,航空客流完全由區域中心城市壟斷的格局,將會有所削弱。
來源:中商產業研究院 根據《通用航空“十三五”發展規劃》,到2020年,全國要建設500個通用機場。 04 城市建機場,到底圖什么 要不要建機場,建幾個機場,成了目前相當一部分城市“發展中的煩惱”。 猶如近幾年的高鐵線路爭奪戰和地鐵建設潮一樣,未來將有原來越多的城市,將目光瞄準機場。 建機場的利好,是顯而易見的。首先是基建投資的拉動作用。動輒上百億的機場建設投資,以及隨之帶來的土地和商業地產的溢出價值,非一般項目可比。 拋開這些明面上的收益,隨著臨空經濟的地位日益突顯,機場在城市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權重也將繼續提高。 近幾年,提出打造“中國孟菲斯”的城市,就分別有鄭州、西安、鄂州、衡陽等。這背后,航空港建設是基礎。 以鄂州為例,今年1月,投資達320億的鄂州機場項目獲得發改委批復。據媒體報道,該國際機場項目: 預計將產生20萬個就業崗位,每年200億元稅收,2000億元的GDP,與之對應的是,鄂州2015年的GDP總量僅有730.01億元。 所以,不僅是頂級城市要繼續擴建或新建機場,更多的一般地級市也正在摩拳擦掌。 近幾年的政策鼓勵傾向,也越來越明顯。比如,去年底,鄭州、西安獲批第五航權;中國目前已有鄭州、青島、成都、重慶、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長沙、貴陽、杭州、寧波、西安等12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。 國際機場的不斷開通,說明出國的旅客每年在不斷增長,機場的運力需要提前安排。 除此之外,修建機場,也是城市拓寬發展空間的一個不可多得的路徑。比如,成都新修建的天府國際機場,就同時承擔著助推城市向東發展的重任。 相關新聞
|
|
在線支付100%認證
全球機票聯網售票
7*24小時專業客服人員為您服務
電子客票,身份證直接換登機牌